作者:梁萌

出版社:

出版时间:

定价:

获取链接:

发布日期:2021-06-27信息来源:
当前位置:首页 | 成果 | 学术著作
加班:互联网企业的工作压力机制及变迁
字体大小选择:

伴随着互联网行业在我国的深入和飞速发展,人们对该行业工作逐渐形成了两方面的极端印象,一方面认为这个行业发展快机会多、薪酬福利好,是二十一世纪就业领域的热门方向;另一个方面也借由历次见诸报端的猝死事件和喧嚣一时的“996.ICU”的行业内部争论,发现行业发展红利背后的代价与挑战。本书正是针对以上人们对互联网行业的认知张力,从经典工作压力模型出发,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结合劳动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以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压力变迁事件为主线,尝试以丰富的细节和深入的剖析和比较来呈现工作压力在微观个体、企业组织和宏观资本市场与社会文化多个维度的形成机制与特征。

在企业组织层面,本书提出,虽然互联网公司在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革新,例如采用弱化层级和团队边界的虚拟团队工作方法,以及弹性工时制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称为互联网新型工作环境,但在推动和管理工作过程和工作绩效方面,其仍然是基于经典的工作压力模型而设计的。在绩效与薪酬管理方面主要采用了努力-奖酬模型,该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员工在工作方面的付出需要得到高水准的职位晋升和薪酬福利回馈,从而推动其持续地投入和发展以及也有益于工作压力的整体缓解。在劳动过程方面,主要体现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一方面对员工的工作提出达成难度较高的、量化的绩效目标,另一方面则在组织中推行 “平等”“自由”等与工程师文化相近的企业文化,同时推行扁平化的等级结构和跨团队合作的虚拟团队工作方法、弹性工时制等,力图建构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中的理想型工作——高要求-高控制类型的工作。因此,总体来看互联网企业基于工作压力的经典模型,希望通过对管理策略和劳动过程的设计从而最终既推动劳动者投入工作、高效产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压力。

然而通过对案例企业“狼性文化”运动影响的分析与讨论可以看到,经典压力模型在理论上对压力缓解的优势需要诸多因素的保障,而在企业实践过程中将其操作化、差异化和细化之后,支撑模型的诸多条件将发生改变,因而其所产生的影响也将大为不同。以弹性工时制为例,这本来是作为工作要求-资源模型中的资源要素而设定的,但在现实中反而成为员工主动或被动加班的诱导因素。究其原因则在于弹性工作制不仅提升了工作时间安排的灵活性,也同时模糊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时间边界的渗透性随之提升,因此当工作要求中的绩效要素显著提升时,时间边界的模糊反而成为加班行为产生的潜在条件,从而使得工作压力在工作和生活两个领域都弥散开来。

企业内部压力机制的分析能够解释压力是如何自上而下传导的,但却仍然无法说明显著高于其他产业的压力水平是如何产生的?为何如此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中的企业内部会有持续的巨大的发展压力?正如神话中被宙斯惩罚的西西弗斯一样,需要推着巨石走上山顶,且日复一日永无尽头?本书突破了工作压力主要以中观组织机制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藩篱,引入了宏观层面的压力源——全球金融资本。从而试图从最根本的行业发展模式角度探查互联网产业工作压力宏观机制。

众所周知,互联网产业的源起和发展过程都与金融资本市场有着密切关系。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互联网产业成为了华尔街金融投资市场的选秀明星,在企业发展方面呈现出显著的资本市场特点。本书以案例企业与华尔街之间多轮互动为基础,尝试分析源自金融资本市场的宏观压力源是经过怎样的过程传递给案例企业,继而案例企业又做出怎样的反应,从而建立起工作压力机制从宏观到中观组织,最终到微观个体的整体传递机制。

总体来看,金融资本的影响主要通过强制型结构和博弈型互动来完成的。前者是指华尔街通过建构金融市场生态和游戏规则等方式,营造了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宏观金融生态环境,使企业在各个时期都始终处于高强度的资本要求和发展压力当中,从而使其因此成为一个总体上高工作压力的产业,此既强制型结构;而通过与企业在股市中的博弈,一方面采取有针对性地发表评论、操控股价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与企业直接谈判的方式,影响企业的管理策略和发展目标,也同时会引发企业一系列的应对措施,例如资本布局、绩效目标调整等,因此与企业形成了多维且复杂的合作关系,此为博弈型互动。通过此两种方式,华尔街将其对具体企业的发展期待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传递到了互联网企业当中,而企业组织为了应对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继而会在组织内部经由前述所提到的两类经典工作压力模型进一步提高对个体员工的绩效要求和工作成效期待。

由此来看,当公众在讨论互联网企业的加班现象时,仅聚焦于企业组织层面的管理与控制显然无法解释工作压力来源的全部真相,由于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与我们在时空上的距离,使其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身性,从而其影响也容易为人们所忽略,实际上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当下,宏观层面的金融资本与互联网企业之间的互动机制正在成为该行业最重要的宏观压力源之一。当我们关注互联网加班现象时,必须将其纳入到分析框架中,才有助于从整体上发现加班的本质与根源。

除此以外,本书在最后的部分也因应近年来国内互联网由PC端向智能手机等移动端发展的趋势,引入几家基于APP平台发展的新一代互联网公司的案例,将其与核心案例企业在工作压力机制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呈现了该产业在工作压力机制方面发展的本土趋势与特点。